1.文獻查證

1.  病因:

疤痕的形成,是皮膚傷口癒合的結果。皮膚由表層至深層,可分為表皮、真皮、皮下脂肪,此三層構造中,真皮層具有許多膠原蛋白(collagen),傷口癒合過程中,纖維母細胞會進行膠原蛋白的新生與破壞,此重組的平衡與疤痕形成有關。若僅有表皮或表淺的真皮層受傷,通常可完全復原,但若真皮層以下受到傷害,就會形成疤痕。

 

2.  臨床症狀:依照皮膚病理學與外觀型態,疤痕可分為:表淺性疤痕(superficial scar)、萎縮性疤痕(atrophic scar)、肥厚性疤痕(hypertrophic scar),以及蟹足腫(keloid)。表淺性疤痕通常只影響表皮與淺層真皮,可能發生皮膚色澤上的變化,即發炎後色素沉著(或發炎後色素脫失),通常隨著時間,在半年之後會逐漸淡化,不需特別治療。會造成外觀與皮膚機能障礙的疤痕,是指下列三種:

l   萎縮性疤痕 (atrophic scar)這類型的疤痕是因皮膚修復過程中,膠原蛋白遭受破壞,造成真皮層的塌陷,常見於囊腫型青春痘或水痘痊癒後的病灶,嬰兒血管瘤在消退後,也可能形成萎縮型疤痕。

l   肥厚性疤痕 (hypertrophic scar)此型疤痕,是因傷口癒合過程中,製造過多或移除過少的膠原蛋白所致。因此形成外觀紅色,觸感略堅硬的隆起構造。這型疤痕有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縮小,亦可能與萎縮性疤痕並存。某些紅色鼓起的青春痘疤,就是肥厚性疤痕。

l   蟹足腫 (keloid)蟹足腫的外觀與成因與肥厚性疤痕相似,甚至無法單純由外觀區別這兩種狀況 。肥厚性疤痕只會侷限在原來的受傷部位,且可能會縮小,但蟹足腫則會向四週蔓延,形成猶如「蟹足」狀的病灶,且不會隨著時間變小。某些人手臂上曾在小時候注射卡介苗的位置,在成年之後變成向外擴展,呈現紅色的突起疤痕,此即為蟹足腫。

 

3.  治療方式:

傷口癒合之後,醫師會幫病患選擇合適的除疤產品,並教導在家照護疤痕的方法,當疤痕成熟後(610個月),便需要由醫師判別疤痕種類以進行不同的醫療處置。

1.           壓力治療:壓力治療的運用仍是燒傷後疤痕的第一線方法。一般建議維持在2430mmHg的壓力,每天1824小時,至少46個月,經由壓力造成局部的缺血,減少膠原酶的產生。直到疤痕變平、變白、變軟。

2.           冷凍治療:利用低溫液態氮接觸病灶部位,造成表面細胞凍傷壞死,組織脫落後疤痕就較平坦。

3.           類固醇:局部施打於病灶部位,進而 促進膠原酶形成,促進膠原纖維分解,使疤痕變平、變軟。

4.           矽膠凝膠:提供一封閉式環境,增加疤痕的含水狀態,進而影響纖維母細胞的功能及製造膠原蛋白。

5.           外用藥膏:藥膏本身無法除去疤痕,是利用消炎、止癢、保濕等療效,輔助改善疤痕外觀。

6.           填充物:施打膠原蛋白(collagen)或玻尿酸 (Hyaluronic acids)於疤痕下,可用來填補凹洞型疤痕。

7.           雷射:利用冷觸雷射或脈衝光刺激真皮層膠原纖維的新生。

8.           磨皮手術:將凹凸不平的疤痕表面磨平,再經過傷口癒合的過程,重新長出新表皮。

9.           外科手術:對於一些窄小的疤痕,可以直接切除疤痕再縫合。若是疤痕與肌肉走向垂直或造成關節活動受限,還要加做「Z-plasty」或「W-plasty」整形術,以改變疤痕的走向。

 

4.       照護措施:

l   防曬:選擇適當的防曬產品(一般SPF25就足夠),並穿戴長袖衣褲及帽子保護,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時候外出(10AM4PM)。

l   藥物:配合醫師開立的口服藥-傳明酸及抗組織胺。

l   食物:避免易造成敏感及會吸光的食物,(如:不新鮮的海鮮食物、巧克力、花生、筍子、芹菜、芒果、香菜、菠菜、九重塔等。)

l   其它:選擇柔軟且寬鬆的棉質衣物,避免衣料摩擦


2.芳療措施


3.芳療評值


4.個案回饋